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自动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的核心工作原理

自动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的核心工作原理

更新时间:2025-09-08  |  点击率:71
  自动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模拟高温高压氧化环境,利用压力变化或氧弹法量化物质抗氧化能力。核心工作原理:
  自动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控制温度、氧气浓度等关键参数,缩短样品氧化周期,并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氧化反应中的特征变化,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输出量化结果。具体过程可分为3个步骤:
  样品预处理与环境控制
  将待测试样装入专用反应容器,并将容器置于仪器的恒温反应舱内。仪器通过高精度控温模块将温度稳定在设定值,同时向反应舱内通入稳定流速的氧气(或空气),模拟样品在储存、运输中的氧化环境。
  氧化过程动态监测
  氧化反应会导致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,仪器通过特定传感器实时监测这些变化,不同检测原理对应不同的监测方式,主流技术包括:
  压力传感法:氧化反应中,样品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、醛酮等氧化物。在密封反应体系中,氧气消耗会导致舱内压力下降,仪器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,当压力下降到设定阈值时,对应的时间即为 “氧化诱导期(IP)”,诱导期越长,样品氧化稳定性越强。
  电导/电阻法:部分样品氧化后会生成极性物质,导致其电导率升高。仪器通过插入样品的电极实时监测电导率变化,电导率突变的时间即为氧化诱导期。
 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:氧化反应多为放热反应,DSC 模块通过监测样品与参比物(惰性物质)之间的温度差,记录氧化放热曲线,放热峰出现的时间即为诱导期,同时可量化放热量,反映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。
  数据处理与结果输出
  仪器内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会自动记录监测到的压力、电导率、温度差等数据,生成时间 - 参数变化曲线,并通过算法计算出氧化诱导期(IP)、氧化速率常数等关键指标。然后以数值、曲线报告的形式输出结果,部分机型支持数据导出,便于后续分析与归档。